江汉大讲坛:失效锂电池电极材料的绿色修复与高值化利用

发布者:韦道明发布时间:2025-10-14浏览次数:10

1010日上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材料研究院副院长、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周光敏教授应邀做客“江汉大讲坛”,在光电学院一楼报告厅作了题为《失效锂电池电极材料的修复与再利用》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光电材料与技术学院主办,吸引了众多师生到场学习。



周光敏教授从资源循环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系统阐述了全球锂离子电池使用量的快速增长以及锂、钴等关键金属资源的紧张现状。他指出,现有的传统回收方法如火法回收和湿法回收,虽然技术成熟,但存在高能耗、高污染、流程长等弊端,且存在回收选择性较差的问题,难以实现材料结构的有效保留与再利用。

围绕“直接回收”与“升级回收”两大前沿方向,周光敏教授重点介绍了其团队在失效电极材料绿色再生与高值化利用方面的系列创新成果。其中,探讨了新型的电极材料直接回收方法,包括利用多功能性有机锂盐对磷酸铁锂正极的高效补锂与结构恢复;开发了含锂低共熔溶剂,在常压下成功修复了结构破损的层状钴酸锂;通过拓扑转变技术,实现了对失效层状氧化物正极的结构重构。此外,还围绕升级回收策略,介绍了将失效钴酸锂升级转化为高压钴酸锂的精准调控方法;将多种失效正极材料通过高值混合重组,制备成高性能的磷酸锰铁锂正极,拓展了其应用潜力。

周光敏教授强调,这些基于“结构重构-性能恢复-升级应用”的闭环回收技术路线,不仅能够大幅降低能耗与环境污染,还能实现退役电池材料从“废料”到“高品质正极”甚至“下一代先进材料”的跨越,真正体现了“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理念。

报告尾声,还分享了其团队将科研与产业相结合的典型事例,展示了直接回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实践成果,为未来大规模电池回收提供了可行的技术路径与商业模式。

在交流环节,周光敏教授与现场师生就电池回收的经济性、技术推广的难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整场报告内容翔实、逻辑清晰,既有前沿理论深度,又紧密联系产业实际,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也进一步推动了我校在新能源材料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学术交流与科研视野拓展。